首页 > 课程 > 社会心理学(一) > 模拟试题 > 自考社会心理学00266 笔记资料

自考社会心理学00266 笔记资料

发布时间:2020-04-0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我国学者的阐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①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调差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

③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名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 英国本能心理学

2.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①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 被试的偏向

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从古代――19世纪上半叶。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908年,英国的威廉 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 罗斯 写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民族文化,即语言、神话等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暗示和模仿的理论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有12种本能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在。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有三种研究角度:

A、实验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奥尔波特,1924年,《社会心理学》一书,

标志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B、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

C、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

3.熟练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b,非参与观察――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2)实验法。

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

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b,自然实验法――是一种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的方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尽可能地控制额外变量,观察因变量的情况。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问卷法和访谈法。

(4)个案研究法

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时,多半要追溯个案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活经历,又称为个案历史法。

(5)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它的形式可以有:现场考察、心理测验、民俗、艺术和神话传说的分析。

(6)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档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非强迫性测量法等。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遗传物质基础;自我意识概念。

①什么是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了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具体P21)

③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④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⑤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素质是决定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⑥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白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2.掌握:社会化的进程;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大众传播媒介。

①社会化的进程: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

P20

②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生物学的作用,社会文化定型,认知的发展(P25) 儿童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规

范自己,逐渐形成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习惯。

③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图书,电影,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都是大众传播媒介。

3.熟练掌握:社会化与个性化、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过程

①社会化与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

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

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

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

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

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

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

②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 P37

③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过程: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P38

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先于自我意识发

展,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儿童必须

先在自己和客体之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

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作出区分,

形成自我意识。当儿童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

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

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

第三章 社会认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认知;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晕轮效应;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2.掌握:社会认知的途径;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3.熟练掌握:社会认知偏见的形式。

1.领会:社会认知;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晕轮效应;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①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②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认知加工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第一印象的首印效应,

近因效应,个人好恶的评价,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消极否

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P55

③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

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它的品质。

④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⑤近因效应: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

象,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仅依据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2.掌握:社会认知的途径;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① 社会认知的途径: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人际距离

②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3.熟练掌握:社会认知偏见的形式

①社会认知偏见的形式:P66是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个人偏见,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刺激形成了不正确

的,固定化的认识,这种就是个人偏见(晕轮效应,宽大作用

积极性偏见,投射作用,隐含人格理论),社会偏见,社会对

于某一类食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接触,在分类)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态度的定义、社会态度的特征、总加量表法、语义分析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

2.掌握: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的情绪功能、的动机功能、社会距离尺度法;

3.熟练掌握: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强化理论、海德的平衡理

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

1.领会:社会态度的定义、社会态度的特征、总加量表法、语义分析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

①社会态度的定义: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 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③ 社会态度的特征:社会性,对象性,稳定性,内在性,协调性,系统性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④总加量表法:由李克特创出,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是针对某

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它由若干问题组成,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做

的反应而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⑤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是分析对象所具有的

形象,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⑥投射法:投射法是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这是通过分析人们

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

愿望、要求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应。

投射法有两种方式:a、主题统觉测验。 b、造句测验。

⑦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

用于测定人们态度的情感因素,因为情感对人们的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2.掌握: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的情绪功能、态度的动机功能、社会距离尺度法

①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某一特定的态度一旦形成,

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响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于后记刺激所具

有的价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于理解作用

②态度的情绪功能:人们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

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 ,与是其态度相反的事物能唤起失望感或不

满足的情绪。

③社会距离尺度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是测量人与人之间亲疏态度的

一种技术,最早用来测量种族之间的亲疏关系,但对于测量一般人之间

的亲疏关系也有参考价值。

3.熟练掌握: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强化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

①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

为称为服从。

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资源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

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内化:只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

己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②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关于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

③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将联成一体的两对象间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个体对单元两

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

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④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

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

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

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

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

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

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

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⑤社会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说服宣传(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要晓以利害,必须把握好存分,要有针对性,要逐步提出要求,有

时也可先提出大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强迫接触,群体规定。

第五章 侵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的分类;宣泄;好榜样的作用;移情。

2.掌握:侵犯的理论解释;

3.熟练掌握: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1.领会: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的分类;宣泄;好榜样的作用;移情

①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

身心健康的行为。

②宣泄: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需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

使自己侵犯性的能量发泄出来。

④好榜样的作用:米尔格鲁姆在试验中发现,非侵犯性榜样会降低人们的侵犯性倾向,

不仅如此,对侵犯性榜样予以抨击,也会成功的减少随后而来的侵

犯行为。

④移情:就是对他人感情的移入。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身

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⑤侵犯的分类:以是否反社会规范为依据(反社会侵犯,亲社会侵犯,被社会认可的

侵犯)

以最终目的为依据的分类(手段性侵犯,目的性侵犯)

以行为方式为依据的分类(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2.掌握:侵犯的理论解释

①侵犯的理论解释:1.本能论 P96

(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之一,它代

表了恨与破坏的冲动,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

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

(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洛伦兹在观察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基础上认为,不论以什么

途径和方式,有机体内滋长的能量总得释放出来,因此侵犯是本能

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就是人的侵犯本能发泄的结果。

(3)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会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

保存和遗传下来,人类之所以有侵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

人类自身的生存。该学派片面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受到诸多

批驳。

(4)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研究:研究了激素、遗传、染色体等对侵犯行为的作用。

2、挫折―侵犯假说

该假说认为侵犯主要是一种受挫折的后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二是挫折的产生,将必然会导致某种形

式的侵犯。

3、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学派强调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重要作用,认为侵犯行为和其他许多社会行为一样,

主要是个人后天社会学习的结果。

(1)社会强化说。强化是指通过个体行为,或者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对其行为本身

所施加的影响。通过强化,可以使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增加或减少。

实验表明,如果强化儿童粗鲁的行为,就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和侵

犯行为。

(2)观察与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人类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

而习得的,侵犯行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如果儿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童经常耳闻目睹各种侵犯现象,就可能学会各种侵犯行为

3.熟练掌握: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①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个人内在的因素,也

有外在的因素。个人因素有性别因素、个人认知因素,而外在的因

素有挫折挑动(身体遭受痛苦刺激或语言的辱骂,气温的变化,受

他人侵犯,拥挤,酒精)。总之,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

的,有的侵犯行为甚至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wenkuxiazai.com

②侵犯的消除与控制:宣泄,用社会规范制约侵犯,好榜样的作用,移情P105

第六章 利他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利他行为定义、进化理论、决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旁观者效应。

2.掌握:利他者因素、被帮助者特征、环境因素。

3.熟练掌握:用利他行为的理论剖析一到两个社会现象;用社会事例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领会:利他行为定义、进化理论、决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旁观者效应。

①利他行为定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②进化理论:人们认为助人行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有可能黑猩猩在这方面并不是

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同。很可能在我们人类的祖先身上只有一点点的利他

主义,但后来这方面的进化越来越强,以至于有了我们现在的助人行为。

③决策理论: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利他

行为的实施。

④社会学习理论:P117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

2.掌握:利他者因素、被帮助者特征、环境因素。

①利他者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的心境,内疚往往导致赎罪。P120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②被帮助者特征:性别,年龄,魅力和人品。

③环境因素:a社会文化(东方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利他行为,与西方的个人注意

形成鲜明对比)

b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

c自然环境

d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

3.熟练掌握:用利他行为的理论剖析一到两个社会现象;用社会事例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因

素。

①用利他行为的理论剖析一到两个社会现象:

第七章 人际交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类社会性、本能、学习、需要的满足、人际沟通的载体、漂亮与人际吸引、报酬与人际吸引。

2.掌握:对社会性的研究、恐惧、排行与亲和、人际交往的形式、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

3.熟练掌握:人际沟通中的障碍、能力与人际吸引、相似与人际吸引、互补与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领会:人类社会性、本能、学习、需要的满足、人际沟通的载体、漂亮与人际吸引、报酬与人际吸引。

①人类社会性:即亲和,就是指人类的群集性,是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

②本能:人类天生就有寻找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及行为。

③学习:为了基本生存需要,人们要学习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

④需要的满足:每一项需要都必须依靠他人的提供才能得到满足。

⑤人际沟通的载体: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人际

沟通(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⑥漂亮与人际吸引:外貌越好,越受欢迎。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⑦报酬与人际吸引:人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2.掌握:对社会性的研究、恐惧、排行与亲和、人际交往的形式、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

①对社会性的研究:(恐惧与人的社会性、排行与亲和)P130

②人际交往的形式:a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b单向与双向交往,c直接与间接交往 d口头与书面交往

③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

(扎琼克)

3.熟练掌握:人际沟通中的障碍、能力与人际吸引、相似与人际吸引、互补与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①人际沟通中的障碍:a干扰(信息传递容易受到干扰,在中间媒介过多的情况下,容

易导致信息的失真)

b过滤(信息接收者对传送的信息进行选择,做出判断,他们常

常接受那些与自己的信息相符合的内容,舍弃那些相违

背的东西)

c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P138

②能力与人际吸引: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呈正比例关系,超出了这个范围

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

避或拒绝,当一个人的能力和人格都达到了普通人渴望不可及的地步

时,人们就只好敬而远之。能力高的人发生笨拙行为后,他们的吸引

力增加,能力低的人发生笨拙行为后,吸引力显著减少。

③相似与人际吸引: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④互补与人际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喜爱程度会

增加。另一种是他人的某一个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

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的程度。

⑤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a单相识阶段(这种人际关系只包含交际双方微乎其微的

接触,始终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而没有任何实

际的交往,我们的社会性关系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b表面性接触阶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实际交往的人际关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系,处于人际关系第二级水平)

c 亲密阶段(第三级水平,我们把交际的伙伴看作一个独

特的个体,我们理解并欣赏她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彼

此之间存在一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具有同样的感情。

想法和行为)

第八章 社会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优势反应强化说、从众定义、阿希实验、服从定义、影响服从的因素、群众行为、暗示、模仿的定义。

2.掌握:从众类型、心理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暗示的种类、模仿分类。

3.熟练掌握:群众行为的产生、暗示的作用。

1.领会: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优势反应强化说、从众定义、阿希实验、服从定义、影响服从的因素、群众行为、暗示、模仿的定义

①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a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当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

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b社会抑制(社会干扰):当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

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

②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

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引起行为者的是一

种普遍而未特定化了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激发的动

机,对于影响者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作用力,对于简

单的或个体已经熟悉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

助长影响,但是对于过于复杂的,个体还很生疏的行

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只会起到妨碍作用。P150

③从众定义: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

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④阿希实验:当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作出同样的反应时,个体常常会受到诱惑,也

跟着作出不正确的、但却和众人一致的判断。(随大流)

⑤服从定义:指受他人和群体压力,被迫作出附和社会规范和他人意志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⑥影响服从的因素:a 个体的个性特征,b胡萝卜加大棒的奖赏、惩罚和威胁

c 社会赞许和环境气氛(在寄宿学校周围同学都很认真学习,他自

然也会感受到这种压力)

⑦群众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的发展没有

趋势没有计划,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⑧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

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可见,暗示是在无压

力的情景下,接受社会或群体或他人的影响。

⑨模仿的定义: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

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2.掌握:从众类型、心理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暗示的种类、模仿分类。

①从众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P152

②心理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a 循环刺激下的社会传染,b去个性化下的责任分散 c 在群众中游荡着的是“本我”(人类的本能,欲望,冲动) ③暗示的种类:直接,间接,自我暗示,反暗示

④模仿分类:有意模仿(自觉学习他人行为),无意模仿(不知不觉仿照别人)

3.熟练掌握:群众行为的产生、暗示的作用。

①群众行为的产生:a磨挤(成员到处乱撞,与其他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发生磨挤

人们彼此间敏感,目光短小,不顾他人)

b 集体激动(是磨挤行为更为激动的方式,使人们的情绪更为迅

速的出现,更为快速激烈,人们表现的极不稳定,极不负责人,

更大机会的发泄自己的紧张,不满,焦虑)

c 社会传染:是磨挤和集体激动的极端形式,还能吸引旁观者,

自我意识减少,情不自禁的模仿他人,跟随他人,最终成为群众

行为。

②暗示的作用:a 暗示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b暗示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

第九章 社区心理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区、地点社区、关系社区、社区水平、社区心理学、

2.掌握:个体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国内外老年人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3.熟练掌握:对妇女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心理服务。

1.领会:社区、地点社区、关系社区、社区水平、社区心理学、

①社区:萨拉森为,人们可以依赖的,容易得到的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

②地点社区: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包括城市的街区,小城镇,甚至城市和乡村的地区。

联系建立在临近的基础上(邻居)

③关系社区:由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社区感决定,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如网络讨论团

体,就是一个完全没有面对接触的关系社区)

④社区水平:微小系统(如相互帮助的团体,教室),组织(如工作单位、宗教集会、

社区团体),地点社区(如街区,邻近地区,城镇 ,城市或乡村),宏

观系统(如商业社区,宗教社区)。

2.掌握:个体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历史、国内外老年人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①个体与社区的关系:P170

②社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价值:a社区心理学与公共卫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

为证包括,健康管理,职业保健,卫生教育和公共卫生政策,核心

内容(流行病学和疾病预防)

b 核心价值(个体健康,社区感,社会公平,公

民参与,合作和社区力量,尊重人类差异,经验主义的基础)P174

③社区心理学的历史:P175

④国内外老年人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P179

3.熟练掌握:对妇女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心理服务。

①对妇女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a 男女性别的差异原因:

女性所面对的生活压力和情境使得她们比男性更易

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给妇女的处方过多出现精神

活性物,受害人受责备导向,妇女比男性对治疗有

更积极的反应。

b 两个成功的项目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第一个模型项目是针对低收入妇女的应激处理训练 第二个模型关注的是然后对有心理疾病的母亲提供

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

②社会支持网络: a新朋友项目,b AIDS康复工程,c山堤项目,e 家庭联络,

f PAWS(宠物是绝好的支持)

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心理服务:a 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特点(急诊住院

部,护理之家,老人院,支持型住宅,日间医院)

b 对精神障碍患者亲属综合性心理干预

c 重返社区技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P191

第十章 咨询心理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咨访关系、咨询原则、场所选择、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衣着及步态、咨询时间、接受、反应、支持、提问。

2.掌握: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温暖与热情、真诚、具体性、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卡特尔个性因素测量、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技能问卷。

3.熟练掌握:心理测量的分类、正确看待与使用心理测量。

1.领会:咨访关系、咨询原则、场所选择、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衣着及步态、咨询时间、接受、反应、支持、提问。

①咨访关系:指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②咨询原则:开发潜力原则,咨访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

结合的原则,对来访者负责的原则

③场所选择:最好室内,光线柔和,家具颜色清雅,不要有外来干扰。

④空间距离:室内,75-100厘米,室外,因环境而异

⑤目光注视: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两侧,表情自然轻松。

⑥衣着及步态:P208

⑦咨询时间:一般40-50分钟,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

⑧接受、反应、支持、提问(关闭时提问和展开式提问)P209

2.掌握: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温暖与热情、真诚、具体性、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斯坦福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比奈量表、卡特尔个性因素测量、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技能问卷。

①共情:又称为移情,同情,共感,投情,同理心等,指设身处地的意思。用别人的眼

镜看世界。

②积极关注:又称正面关注,积极关怀,指对来访者的言语,行为的积极面和长处给予

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

③尊重:尊总来访者的现状以及对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

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

④温暖与热情:P204

⑤真诚:在咨询过程钟,咨询员应该“真正的我”出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以真正

的自我投身于来访者的关系中。

⑥具体性:指咨询员协助俩望着清楚,准去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

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⑦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成人,儿童)P216 儿童适用于4-6.5岁

⑧斯坦福―比奈量表:P217

⑨卡特尔个性因素测量(16PF):P219

⑩艾森克人格问卷:(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EPQ)

社会技能问卷(SSI) P221

3.熟练掌握:心理测量的分类、正确看待与使用心理测量。

①心理测量的分类:a按测量目的分(能力测量,人格测量,成就测量)

b按测量材料性质分(文字,非文字:符号,图像,仪器等),

c按测量方法分(问卷法,投射法)

d 按测量方式分(个体测量,团体测量)

②正确看待与使用心理测量:看待:a 心理测量是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方法和决策辅助工

具,心理测量是一种量化程度很高的测量技术

b 心理测量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心理

测量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万能的方法,也有着不可

忽视的局限性。(测量会受到其他元素的干扰)

使用: c测量的选择要慎重,认真阅读测量手册

d 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测量的实施应严格控制误差。 e 测量积分要客观,要以慎重的态度来解释与使用测量结果。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第十一章 老年心理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适应、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老年人临终的心理、老年人的暴死愿望。

2.掌握: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阶段、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老年人的性格特征(皮克、卡芬、李力的研究)。

3.熟练掌握: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老年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老年人的性格类型。

1.领会:社会适应、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老年人临终的心理、老年人的暴死愿望。

①社会适应:个体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个体根据自己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而表现出一套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扮演或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②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成熟型,安乐型,装甲型,好怒型,自我厌弃型。 ③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计划型,接收型,恐惧型,解脱型

④老年人临终的心理:怀疑和否定阶段,愤恨阶段,自责阶段,抑郁阶段,绝望阶段。 ⑤老年人的暴死愿望:指老年人用宗教的方式企求自己在将来某一时刻突然死去。生活

不能自理或卧床不起的老年人,怕给家人增添负担,希望尽快结

束生命而产生暴死的愿望。

2.掌握: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阶段、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老年人的性格特征(皮克、卡芬、李力的研究)。 ①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阶段:a 退休前阶段,开始幻想退休后自己的养老生活 b 蜜月阶段,能去做自己过去想做没有时间做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 江苏自考 12年4月整理 崔丽娟 尹亭亭 09版

老年人快乐无比

c 清醒阶段 由于年老体弱,精力下降,有些计划不得

不放弃,兴奋后的老人开始感到失望,痛苦,沮丧。

d 稳定阶段:老人们已经建立起与自己的文化背景,

经济条件,个性特点以及知识水平相适应的一套

养老生活模式,轻松愉快的应对养老生活。

②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a有无退休的思想准备,

b年龄与性别的影响(年龄轻的满意度高,男性老人抱怨的比较多),

c文化程度与职业(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越不能很好的适应退休生活)

d原来生活的满意度(对原来生活持有满意感的老人,退休后也常常能

较好的适应养老生活)。

③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成熟型,安乐型,装甲型,好怒型,自我厌弃型 ④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孤独,忧郁,焦虑,愤怒,猜疑心

⑤老年人的性格特征(皮克、卡芬、李力的研究)P236

3.熟练掌握: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老年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老年人的性格类型。

①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a有无退休的思想准备 b年龄与性别的影响 c 文化程度与职业 d 原来生活的满意度

②老年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a 损害身体健康,引发某些疾病

b 丧失生活兴趣

c 产生行为偏差

d 影响人际交往

③老年人的性格类型:享受型,积蓄型,操心型,利他型,发奋型,消遣型,寄托型 保重型,虚无型,绝望型。P241

联系方式

  • 投诉与建议电子邮箱:272223086@qq.com
  • 联系方式: 13117063983    http://www.hbzkjy.com